荆棘本指丛生有刺的灌木后比喻纷乱而艰险的局势或处境人生在天
]荆棘:本指丛生有刺的灌木,后比喻纷乱而艰险的局势或处境。
人生在天地之间,都有一颗良善之心;如果丧失了这颗良善之心,就和禽兽没有什么差别了。圣贤教化别人,总会指出一条正路;如果舍弃了正路,就会像走入荆棘丛中一样艰难受阻。
【评析】
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;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;辞让之心,礼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”良心就是由恻隐、羞恶、辞让、是非之心构成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,对外而言指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过程中的道德责任感,对内而言指自我内在具有的品质,由此形成道德感。在此基础上,王阳明提出的良知学说即来源于孟子“人之所不学而能者,其良能也;所不虑而知者,其良知也”(《孟子·尽心上》),是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。王阳明说:“良知之在人心,不但圣贤,虽常人亦无不如此。”丧失良心,就与禽兽不远了。这是圣人指出的一条人生正路,不走正路,对个人而言,良知泯灭,几于非人。如果社会失去良知,社会混乱,离动荡就不远了。
第一四五则
世上言乐者,但曰读书乐,田家乐;可知务本业者],其境常安。古之言忧者,必曰天下忧,廊庙忧];可知当大任者,其心良苦。
]务本业:指专心从事自己的职业或专业。
]廊庙:本指庙堂,后多指代朝廷或国家政事。
世人谈到快乐的事,只说读书求知乐,耕作收获乐;由此可见只要专心从事自己的本业,就会时常处在安乐的境遇中。古人说到忧心的事,一定是指为天下苍生、国家政事而担忧;由此可见身负重任的人,真是用心良苦。
【评析】
忧乐是性情之必然,是性灵的外现,徐复观说:“儒家重视乐,但儒家对己是乐,对天下国家而言则是忧,所以孟子说‘故君子无日无忧,亦无日不乐’,因为儒家的乐,是来自义精仁熟。而仁义本身,即含有对人类不可解除的责任感,所以忧与乐是同时存在的。”(《中国艺术精神》)忧乐并存于人的精神和生活之中,对个体而言,追求乐境是生命意义的充分实现,而身处现实则要以深厚的忧患意识投入其中。二者并不矛盾,甚至可以说是相互补充,因此,才会在现实面前既保持博大的胸怀和深厚的理性精神,也不乏对个体生命意义的内在追求,更不乏对现实快乐的追求。忧乐精神的最著名表述是范仲淹,他在《岳阳楼记》中提出了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成为古代士人伟大精神的宣言。但这则文字说的是一般意义上的快乐,主要是说人要安于本业,不作非分之想,也有一层知足常乐的意思。这只是从普遍个体意义上说,没有太多深意,代表着凡俗普通人生的追求。后一句说忧,是从士大夫角度说,天下、国家、社会都是忧患对象,这种精神深深地隐藏在士大夫心中。而忧患意识是一种危苦意识,要抵御乐的诱惑,忍受常人所不能忍的艰苦,没有信仰和理想主义精神便不可能具备这样的精神。这一则很有意思,乐忧分说,人民求乐,士大夫处忧,应该说是一种合理的认识。士大夫负有治理社会的责任,应怀有先忧精神,而人民只要安于本分,自然应该享受国家为人民提供的正常幸福。但这话不能倒过来说,人民处于忧患痛苦之中,而官员奢靡享乐,那离社会动荡就不远了。
第一四六则
天虽好生,亦难救求死之人;人能造福,即可邀悔祸之天。
上天虽然有好生之德,但也很难拯救一心想死的人;人如果努力做善事给自己造福,就能得到上天的赦免,免除灾祸。
- 跳槽之前千万要把这篇文章看完[图]
- 四大一线城市所和二线城市所的比较与选择[图]
- 「职场生存」高学历并不代表一切?[图]
- 有关失望心寒的伤感句子[图]
- 哺乳期减肥莫节食[图]
- 小资少女易得的九种绝症[图]
- 经常使用电脑的人应注意眼睛保健[图]
- 关于血脂异常的9件事[图]
- 谈心血管疾病多种治疗[图]
- 滥食胎盘招灾惹祸[图]